以唐为范本: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为何城市没有城墙?

编辑:admin 日期:2021-09-01 08:32:56 / 人气:

日本是个独立的岛国,山地占有国内大部分土地,山地聚居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在日本全国各处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其后随着人口发展集聚,聚落逐渐演变成为城市并向全国扩张。日本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山地聚居形态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


1、日本山地城市生成环境

日本国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弧形岛国,山脉也呈南北走向纵贯日本国中央。由于过去剧烈地地壳变动,其结果使得日本现今的地形多变且复杂。

在日本国内陆,群山密布,沟谷纵横交错,在海岸地区,则海角和属岛、小平原与海湾相连。古代日本人类尚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且人口稀少,分布散乱,早期聚落都是在丘陵或者高地产生,这些山地聚落能满足当时的简单居住、生存和防卫等基本功能。

早期的生产方式组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其后随着种植技术的传入,日本进入稳定的农耕社会,整个日本古代时期,都是完全依靠山地自然资源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山地资源的承载容量决定了聚居空间的规模大小。

随着聚落之间的政治联盟到战乱后的国家统一,人口的迅速集中也就有了城市建设的需要,而城市选址多在山地环境承载容量较大的山麓地区或者盆地区域,直到新增人口超过聚居空间容量,则选择新地建设新城,这也是古代日本城市频繁迁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2、山地城市不适合城墙

从原始的聚落联盟演化为国家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山地城市空间的演化有着两次重大的历史分水岭:其一为山地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化,即天武·持统时期积极推行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对山地城市空间演化的重大影响,律令制国家的形成也拉开大一统体系下山地城市稳定的建设的序幕。

这个阶段的规则方正的城市外部形态和严格等级秩序的内部结构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其二,武家时代以后,日本陷入战乱,各地大名为了统治或者防御需要,在全国各地修建防御性的城市,这种以城堡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独特城市被称为城下町。

在日本的这两次山地城市演化过程中,启决定因素的还是执政者的统治需要,因此,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山地城市演化。在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日本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在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下,虽然其城市形态、功能布局等方面部分突破了封建制度的制约,但是由于经济形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形成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的变化有限。

到了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解体,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变化必然促使原有山地城市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


绳文时代,人们主要靠狩猎和捕鱼为生,最能反映这一时代生活环境可以说是贝冢和居住地遗址。贝冢在南面日本分布很广,在东北的松岛湾,关东的东京湾、霞浦,中部的渥美湾,九州的有明海等周围地区很多,概括来说,贝冢多数位于面临河谷沼海的丘陵上,这说明这些地方最适于当时的人们居住。

弥生时代水稻种植技术由中国传入九州北部,之后迅速向四国、本州扩展。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使日本形成了最初的农耕社会,从而农村共同体逐渐趋向集团化,诞生了学术上称之为环壕聚落的大型部落。部落开始建造大型的首长墓,体现了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差距,为后来的古坟时代奠定了基础。

飞鸟时代这个时期日本与中国交流密切,且中国正处于文明高度发达的隋唐期,日本派送了许多隋使来到中国学习,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带回日本,从而推动了日本的一系列改革。受中国儒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圣德太子试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推行一些列改革,但是没有涉及社会根本问题,收效不大。

但是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日本国由天皇下诏,号召“兴隆三宝”,崇尚佛教,在全国修建许多寺庙,虽然日本这一时期的建筑形制与技术主要是向中国和朝鲜学习,但是中国和朝鲜国内已没有这类建筑,而在日本,这些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的木质建筑能够保存至今,不得不说日本对文化传统的执着与传承值得我们学习。

奈良时代日本与中国交流频繁,当时中国正处于盛唐时代,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接受了朝鲜、印度文化,日本国内形成一个文化昌盛的局面。

全国大量建造佛寺、佛像,而且装饰华丽、绘画精美,也使得日本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受隋唐时代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都城的建设形制和模式上,比如平城京就可以说是仿造长安城修建的,虽然面积只有长安城的四分之一,但是其城市结构与长安城相似。

而且,受唐佛文化影响,日本的佛寺建筑风格与寺内布局都与唐朝佛寺接近,如寺院的中心区域都是正殿,中门在正殿前面,还有一对对称的塔位于中门前。此外,住宅建筑也同样受到唐式建筑的影响,比如为了凸显都城的华丽,官员和有钱人的宅邸通常都用瓦舍取代原来的板屋草舍,并刷成统一的白色。

三、古代日本山地聚落空间形态

进入弥生时代以后,人口增多,北九州、关东地区出现了从未出现的集落——环壕集落,特别是到了弥生中期,各地区的中心还出现了规模加大的环壕集落。通常围绕这些集落有一圈壕沟,在壕沟外还建有木栅或者土垒等防御设施。随着战乱的加剧,弥生后期出现了一种特殊集落——高地集落。这种多是建设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上。多数学者认为高地性集落以军事性质为主的同时,也具有日常生活的性质。


平城京也是一个规整的棋盘式城市,从城市平面图可以看出,城市以不再是中轴线对称,在城市形制上与藤原京产生了极大的不同。

在平城京的整体都城布局中,大致分为宫域和京域两部分。为了体现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平城宫的建设不再像藤原宫一样修建在城市中心位置,而是将平城宫的宫域建于京域的北部中央,设在地势较高的北侧丘陵上,与藤原京相比,宫域由城市中心迁移至北部高地。京域内实行条坊制,由纵横走向的大小路将京域的平面划分为棋盘方格状。

虽然同样是条坊制但是由于平城京面积更大,严格按照“九经九纬”的模式修建不符合城市建设的需要,所以城市建设按照左右京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严格的都城修建形制。在平城京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利用山与水环境,将佛寺建于山中,引水入城方便运输,这些都是日本城市对当时先进的唐文化加以变化加之对地形的充分利用的结果,对后世的城市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进入中世以后,随着律令制的崩溃,体现天皇之上的城市空间形态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长久以来的条坊制也因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城市需要而被打破。11 世纪流入平安京的平民建造了沿街住宅,其特点是没有院落,直接面向道路开门,不受条坊制的约束也越来越普遍;最后,随着天皇权威的衰弱,平民甚至有了在皇宫里经营商业街的自由。

作为大内禁地的宫城,13 世纪开始就有平常百姓家入住,皇宫内的大宿直成为全国的纺织业中心,商家、酒肆密布,商业极为繁盛——中世时期天皇权威的极度衰落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古代的山地城市在选址、建设形制、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是对中国古城的模仿。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 日本人对自然是怀着虔诚的崇拜与与钦敬之情的,加上中国古代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的选址更多依赖自然地理环境,山水环境是山地城市形态中最核心的要素。

在古代日本山地城市形态中,山水环境与城市空间关系多样而形成多样化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但山地城市作为高地的居住地,作为平原地区的城墙的有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