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上海老城墙的遗存
编辑:admin 日期:2020-05-15 13:53:57 / 人气:
上海从南宋形成镇,元初设立县。然而,作为县治,上海却长期无城池可据。自元末明初以来,上海沿海地带,已屡受海盗、倭寇骚扰。明嘉靖以后,日本陷入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的支持下,日本的一些军人、盗寇与我国东南一带奸商、土豪、海盗相勾结,在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夺。沿海倭寇之警四起。上海附近的一些市镇或成倭寇巢穴,或“昔称繁华,尽成瓦砾”。
上海古城墙大境阁
特别是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镇在四月至六月间,因无城池可据,以致接连遭受五次寇祸,一次更比一次惨烈,县署、民居尽为火焚,街市半成焦土,停在江中的“粮艘悉被烧毁”,民众流离失所。饱尝倭寇蹂躏的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筑城抗倭的必要性。
上海官绅顾从礼上奏朝廷,要求朝廷“转念钱粮之难聚,百姓之哀苦”,主张迅速“开筑城垣,以为经久可守之计”。然而,朝廷表示,修城墙可以,但是朝廷财政拮据,无款可拨。
奏议得允,就打开了建城的通道。至于资金难题,一批地方乡绅热情提议,可以通过众筹解决。当时担任松江知府的方廉于是下令征集捐赋,勘定基址,趁倭寇暂退之际赶筑城墙。全城吏民齐声响应。不仅竞相资助,并且纷纷上阵,挑担挖泥烧砖,筑城工地热火朝天。县学博士王相尧拆屋捐地,倾家财助役。顾从礼捐粟4000石,助筑小南门;太常卿陆深的夫人梅氏捐田500亩、银2000两,拆屋数干楹,助筑小东门;贡生张津不仅散家资助役,还亲自参加筑城,都传为一时佳话。类似的事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九月筑城兴工,不到三个月时间,浩大的上海城筑便完工告竣。此距上海建县已260年了。
这座新兴的上海县城,位于松江府东北九十里,所建城墙高2.4丈,周长9华里。城上还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濠。城墙初建陆门六个:东门曰朝宗;南门曰跨龙;西门曰仪凤:北门曰晏海;小东门曰宝带;小南门曰朝阳。另有水门三,东西的一座跨肇嘉浜;一座在小东门,跨方浜;一座在小南门跨薛家浜。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
图为1903年所摄城墙景象,资料来源《1840-1940年上海百年掠影》
上海城处吴淞江与黄浦江之交接处,地理位置险要,上溯江南内腹,下通江海。它的兴筑,在兵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在此后抗倭斗争中迅速发挥作用。自此以后,倭寇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始终没能侵入城池。
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城内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便在四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
位于大镜阁城楼内的清代熙春台遗址
上海城墙是为应付紧急军事而修建的。由于时间紧迫,工程主要用版筑,所以城墙筑成后多次维修加固,但也一直遭到战争破坏。如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万军台上重建丹凤楼,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毁于兵燹。制胜台在万军台西,上海士绅将豫园内大士庵移至制胜台上重建,改称“观音阁”,后毁于咸丰三年战火。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城墙已历280载,江苏巡抚林则徐还以“捐廉劝募”方法筹资,修葺了倒坍的城墙和残缺雉堞炮台,使之保持了良好的护卫功能。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西方强枪利炮传入,城墙作为安全的屏障作用已基本丧失。城北的租界发展成近代大都市雏形,城内各行各业与城外租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往返县城和租界人流量也剧增。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增辟的第七个城门“障川门”,寓意“挽狂澜障巨川”。
而城墙由于年代久远,城基砖泥不断垒积,仅一丈四五尺高了。城门低隘,经常壅塞,“车马既不能行,行旅苦不方便”。无论如何腾挪,城墙已成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阻碍。拆城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但官方总是议而不决。宣统元年(1909年)新辟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并增高拓宽宝带、朝阳、晏海3门。至此,上海共有10座城门,也算是为缓解城内外之通勤做出努力,但收效甚微。
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拆城的议题再次被摆在桌面上,各方诉求强烈,反对者寥寥。终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4日,李平书以上海民政总长身份批复呈文。1912年1月19日,拆城工程正式启动,其间因诸多因素,曾数度中断。直至1914年底才告完工。
现在的中华路和人民路互相连接的柏油马路,即是由原上海城墙和城壕填没而成的。以与方浜中路交接处为界,南北分别命名为“中华路”“民国路”,取“中华民国”之意。上海解放之后,“民国路”改为“人民路”,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意。在这个区域内,上海俗称“老城厢”,也就是上海的“南市”,著名的城隍庙、豫园都坐落于老城厢内。
中华路和人民路它们合称为“环城圆路”。上面行驶着的无轨电车11路,绕圈循环行驶。大部分站名是用城门等旧地名。上得车来,坐行一周,等于巡视了老城内外围风光。当年在拆城过程中,因拆城指挥部——城濠路工事务所驻扎于此,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故百分之一的古迹被侥幸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古城墙大境阁段。旁临11路公交“小北门”站。
1902年的新北门
这里原来是一座箭台,明万历年间大境箭台废后建庙,附庸于城墙内,供关帝像,此即最早的大境阁。清嘉庆年间改建为三层,并加筑了熙春台。据说,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吴淞江(苏州河)南岸,银装素裹,映衬着丽日蓝天,蔚为壮观,故得“江皋霁雪”之美名,列为明清两代“沪城八景”之一。如今的古城墙30米左右的残段上,(另外20米在北面柳泉路、人民路之间,北至青莲街),保留了大境阁与熙春台两座飞檐重脊,高约20米的楼阁。大境阁内重又供奉了关帝塑像,阁前城墙上赞颂关帝的“信义千秋”石匾仍是当年的原物;而熙春台中,则设立了“上海老城厢史迹展”。
1992年开始,南市区人民政府经三年的努力,将这段古城墙和大境阁按原样修复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上海老城墙刻录了城市的前世今生和沧桑之变,上海人民对它非常珍视,列表纪录,永久保护。在《上海市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统计表》上有关上海老城墙的就有3条:《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内第34号是“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大境路269号”;《文物保护点》栏内第85号是“上海县城濠遗址中华路人民路环城”;第99号是“露香园路城墙柳泉路、人民路之间,北至青莲街”。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香港西九龙站揭秘:天幕呈不规则流线型(图)09-15
- 车管所全省首创防“牛”墙 使“黄牛”无机可乘-浙江新闻-浙江在线09-12
- “过去只能扶墙走,现在墙上有扶手”(民生调查·一线新探索)09-10
- 三星电视”墙”The Wall将批量面世09-09
- 媒体:拆“玻璃墙”不能迫于舆论倒逼09-08
- 东来巷东肖墙9日起封闭施工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