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挂满墙的“形式主义”

编辑:admin 日期:2019-07-04 16:16:42 / 人气:

某村办公楼门旁挂满各种各样的牌子,数一数竟有十三四块之多。村干部说这还不是全部,办公楼里面还有不少单位部门要求挂的牌子。至于为何要挂这么多牌子,村干部说,上级单位在各类示范村、达标村工作创建和考核中,有工作牌子是一项硬性要求,否则考核就难以通过。(据《人民日报》7月1日报道)
这种“牌子满墙”现象很值得关注。一些基层组织悬挂的牌子常常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牌子有长的、有方的,有木质的、有金属的,内容有关于经济、文体、科普、治安、调解的,“中心”“协会”“工作站”……几乎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对此,很多基层干部、群众颇有微词。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牌子,是一种标识、一种告知。基层组织挂牌的目的在于标明身份、明确职责,方便群众“按图索骥”“对号入座”。但过多过滥的牌子则远离了这一本意,浪费了资金不说,还耽误了基层干部为民办事的时间和精力,更损害了基层单位的形象和公信力。有的基层干部说,我们只有5个工作人员,却挂了29块牌子,人均要负责将近6个领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哪里能忙得过来?就算都去干,不仅“牌子”上的任务无法完成,连本职工作也得受影响。同时群众也不满意:牌子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摸不清门;有些牌子干脆就是个摆设,挂上就完事。
牌子越挂越多,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机制有关。一个基层组织要承接多个职能部门,完成多方面的工作任务,这些部门往往都希望在基层挂出与自己相对应的牌子,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专项性、定点式的工作,往往需要选择、依托一些基层组织来做。于是对这些基层组织来说,被选中就意味着工作得到肯定,也意味着有相应经费的拨付,挂个牌子不过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
牌子越挂越多,根子在上不在下。就像上述村干部说的那样,很多创建和考核工作,都对“牌子”有硬性要求,否则考核就难以通过。如果上级把挂牌当作完成任务的一项内容,当成“最基本”的工作要求,甚至以挂没挂牌、挂牌多少来评判工作和业绩,下级和基层就难免会在牌子上动心思,以挂牌子来证明自己认真抓、抓到位了。如果上级只习惯于在基层“挂牌子”,还美其名曰“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工作层层落实”,那下级和基层就只能在“挂牌子”上下功夫,认为牌子一挂,工作就完成了大半,甚至就可以画上句号。不难看出,这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与屡遭诟病的微信留痕、填表留迹如出一辙,由此产生的后果也大同小异:要求挂牌的只要求挂上,被要求的也只是挂上而已。大家都只务虚不务实,看似皆大欢喜,实则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更助长了虚浮之风、加剧了形式主义。
必要的牌子该挂还得挂,但如果把工作都“落实”到挂牌子上,就完完全全成了形式主义。今年是“基层减负年”。为基层减负,就要实事求是、科学评判,摘掉挂满墙的“形式主义”,让保留的每一块牌子都名副其实、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摘牌”要防止反弹,更要防止一些地方把“摘牌”玩成新的形式主义,变成展示所谓工作力度、整改成效和克服形式主义的走秀。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