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大连线 解码各地文化墙
编辑:admin 日期:2019-06-10 12:53:49 / 人气:
放眼天山南北,我区各地密切联系本地实际,各显身手绘制出一幅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文化墙。
5月29日,本报展开了一次天山南北大连线活动,撷取了几则文化墙背后的精彩故事,以飨读者。
昌吉州
千张笑脸传递正能量
5月29日,二十里店村的几位村民在村里的文化墙前交流。□陶维明摄 制图:姜岚
■连线地点: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
■连线记者:本报记者/盖有军 昌吉记者站/刘茜
在由福建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福建援疆龙岩、宁德分指挥部重点打造的“闽疆生态文化村”——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村口一面巨幅文化墙上,贴着全村村民的张张笑脸照片。凝神细看,千余张村民笑脸照片组成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漫步村里,到处都是画风淳朴的文化墙,点亮了新农村,引领着新农民,带来了新生活。5月29日,二十里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尔肯·尼亚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介绍了二十里店村文化墙的有关情况。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村里的文化墙?
艾尔肯:我们村的文化墙总长2.8公里,其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墙、红色文化传承墙、“民族团结一家亲”暖心墙、廉政文化宣传墙等。一年多来,丰富多彩的文化墙,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引领各族村民更加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记者:文化墙已成为村里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您看来,如何用乡村文化传递正能量?
艾尔肯:文化墙如同会说话的教材,激励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向上向善。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村里成立了“文艺轻骑队”,大家学唱国粹京剧、学唱闽南语歌曲,定期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节目,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新知识、新风尚传递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潜移默化教育人、引导人。
记者:作为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振兴示范村二十里店村,如何发挥乡土文化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艾尔肯:今年4月28日,呼图壁县第四届海棠花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我们村开幕。其间,村里的农家乐人气火爆,不少村民家的土特产被抢购一空。火爆的背后,“文艺轻骑队”精彩的演出功不可没。
记者:未来,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村上有什么新打算?
艾尔肯:今年村里结合乡村文化,拓展了乡村旅游新内容,比如组织42户村民重点发展庭院经济、建立闽疆小巴扎、引入观光小马车等,我们希望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巴州
敬老爱亲传承孝之道
5月29日,乌兰再格森村村民阿木尼古丽·赛买提给儿子讲村里文化墙上孝老爱亲的故事。 □查汗摄 制图:姜岚
■连线地点: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兰再格森村
■连线记者:本报记者/杜建辉
5月29日,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兰再格森村的敬老爱亲文化墙前,一对母子正驻足观看。一幅幅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画作,浅显易懂。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呆板的灌输,文化墙上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树立敬老爱老助老的意识。乌兰再格森村用这种敬老爱亲文化墙传承孝道,团结了村民,和谐了村风。
记者:乌兰再格森村文化墙为什么将敬老爱亲作为宣传主题?
孙宗均(乌兰再格森村第一书记):我们村的老人较多,60岁以上老人有20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位,百岁老人1位。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我们把文明家风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绘制敬老爱亲文化墙,大力弘扬敬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使乌兰再格森村敬老爱亲风气日益浓郁。
记者:敬老爱亲不能只是画在墙上。乌兰再格森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关心老人的?
塞尔吉米代(“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乌兰再格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将老人们召集起来搞团拜会。每年重阳节组织老人们一起看博湖美景,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拉着家常,年轻的村民在一旁做着大锅菜,唱着老人们喜欢听的歌,老人们非常开心。这已经是我们村的传统。
李仕芹(乌兰再格森村村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同组建的志愿者队伍经常免费为老人们理发;乡卫生院的医生免费为老人们测量血压、监测血糖、健康咨询等,并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
我们村里婆媳关系非常融洽,孩子们见到老人会主动问好,看到有困难的会伸手相助。村民的言行举止是传递孝老爱亲的最好方式,他们用自身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您对敬老爱亲有什么认识?
吐荪江·达吾(乌兰再格森村村民):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不论贫穷富有,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画外音:5月29日,吐荪江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孜吾提罕·肉孜在路边散步,举手投足间尽是关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孝道。
阿克苏地区
七彩画笔绘出脱贫志
5月29日,在托乎拉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一起绘制文化墙。 □李国琦摄 制图:姜岚
■连线地点:库车县阿拉哈格镇托乎拉村
■连线记者:本报记者/张治立
5月29日,记者走进库车县阿拉哈格镇托乎拉村,看见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安居房门前,挺立着一株株挂满桑葚的桑树。和满街桑葚同样香气氤氲的是,展现脱贫攻坚干劲和决心的文化墙。
文化墙上,近200幅画相连,画中的卡通人物和脱贫口号相搭配,简单易懂又趣味盎然。更难得的是,主街两旁的文化墙前,搭建着长廊和小亭,栽种着花草和果树,形成了村民喜欢的“小公园”。文化墙和装饰文化墙的一草一木,汇聚着全村人团结奋进的激情。
记者:一路上,我看到阿拉哈格镇村村都有文化墙。托乎拉村的文化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脱贫攻坚”主题的画面较多?
李国琦(阿拉哈格镇宣传办公室干部):文化墙是传递文明新风的载体。近年来,阿拉哈格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沿街墙体来创作农民画,传播先进文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托乎拉村的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为激励大家,便将文化墙和脱贫攻坚紧密联系起来了。
记者:在文化墙的创作中,有哪些人参与进来?
赵兴宽(托乎拉村党支部副书记):因为村村都要把文化墙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可能每个村都能请来专业画家,我们就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我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画画是强项,扶贫是工作。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本村大学毕业生克然木·艾则孜也喜欢画画,我俩就把村里几名农民画爱好者组织起来一起创作。我们以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为原型,画出他们的脱贫故事,并把“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等宣传语植入画中。
记者:看到焕然一新的文化墙,你们有什么感受?
尼亚孜艾力·亚森(托乎拉村村民):村里绘制文化墙时,很多村民都参与了。不会画画的村民,有的拿来刷子和涂料把墙体刷白,有的把泡好的茶水递给创作人员;会木工的村民帮忙搭建长廊装饰文化墙,会盖房子的村民在墙边铺设人行道;妇女在文化墙旁栽种了玫瑰花……可以说,文化墙是全体村民共同完成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四大因素:阻碍科技创新的“玻璃墙”09-12
- 三星电视”墙”The Wall将批量面世09-09
- 媒体:拆“玻璃墙”不能迫于舆论倒逼09-08
- 未经许可私自打墙 公共区域何时恢复?08-22
- 奇了!这种太阳能电池既能发电又能当墙08-17
- 《向前一步》聚焦“开墙经营”治理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