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刘春:村上春树创作的“执念”与关注——读《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编辑:admin 日期:2025-03-23 13:41:21 / 人气: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共分三部。第一部双线叙述,分别用第一人称由现实中的17岁少年讲述他与16岁少女交往的故事,以及在二人虚构的小城中,少年成年后用第一人称描述他与自身影子分割,进入小城担任“读梦人”的经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同样由“我”展开叙述,故事发生时间延续了第一部分的成年生活,并最终实现了影子与本体、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连接。然而,种种情节表明,这一切似乎并不可靠,究竟谁是影子,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哪里,甚至什么是现实,都值得怀疑。
不难发现,《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隐藏着许多村上春树前作的痕迹。少年少女之间的纯爱,依稀带有《挪威的森林》的炽热与决绝,分线叙述以及人们生活的现实之外,还存在另一个与此世界千丝万缕的异质空间,更是《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1Q84》《刺杀骑士团长》等长篇小说惯用的技巧和架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引用的博尔赫斯的观点,一位作家终其一生能够真诚讲述的故事为数有限,《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的叙述主题,同样在村上春树创作生涯中反复出现甚至成为某种“执念”,即饱含激情和浓烈情感的生命体验背后,对生命存在本身形而上的思考。而这一思考,本质上延续了“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这样的终极追问。
在《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构建的世界中,人与自己的影子、他人亡灵、他人精神都可以沟通,现实就像著名哲学假设“缸中之脑”一样无法确定实有性,而“我”进入的虚构小城没有时间的流逝,却有着事物的变化,随意变化的城墙隔绝了居民与外界的联结,既是阻碍也是某种保护。书中充满隐喻的主题,如同丰盈含混可供人不同角度解读的梦境,具有政治、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维度的现实指向,但亦如梦境实际上是人潜意识的投射,小说某种程度带有村上春树创作“母题”性质的哲思,蕴含了作家对于世界不确定性的关注——人为什么会天生带有孤独感、缺失感,什么情境下会对世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人的意识如何被经验影响甚至改变……
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类潜意识屏障的不确定的墙,正在以几乎不被觉察的方式,既深受日常生活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每一次选择;人与影子的剥离和重组,也象征了主体一直处在成长变化中,必然不断与内在自我产生矛盾并相互接纳。而在网络世界日益占据人们精神生活、AI快速发展的当下,村上春树对于虚拟与现实的反思更显深刻和必要。
上一篇:定安路百米古墙变身“厦门”主题墙绘 出片效果杠杠的下一篇: 返回列表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四大因素:阻碍科技创新的“玻璃墙”09-12
- 共筑孩子视力健康“防护墙”09-11
- 鄂尔多斯便民信息墙9月2日更新(免费发布房屋、车...09-02
- 哈尔滨酒店火灾致19死:大厅屋顶被烧塌 玻璃墙烧爆08-26
- 社区文化墙“秀”出文明新风尚08-23
- 拆了一堵墙富了一个村 临安“围墙革命”村落大变样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