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逝的契丹王朝 | 在宁城辽城墙遗址上欣赏辽中京“双塔”

编辑:admin 日期:2021-10-22 08:47:38 / 人气:

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宁城,建于1007年,由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平面呈回字形。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由百姓居住;内城南北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为官署及贵族住所;皇城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是宫殿及皇族的居住区域, 如下图。可见城市的朝向并非是契丹传统的坐西朝东,而是坐北朝南,这是因为在辽代中期,契丹皇族逐渐接受中原文化的缘故。但是这个朝向也并非正南正北,可能是当时的测绘技术还不成熟。

辽中京呈回字形
在外城的西南部,有这样一处保存较好的城墙遗址,城墙下边有一座石碑,写着“城里村”,可村子明明在城墙外,不是该叫“城外村”吗?[偷笑] 夯土的城墙遗址两侧都是玉米地,没有人在城墙上种庄稼,也没有人把城墙挖开抄近路,村民对古迹的保护意识真不错,赞!

辽中京外城城墙西南一段

城墙下的村子
站在城墙上面向东望去,一片肥沃的田野上,辽中京遗址大小双塔赫然在目,两塔直线距离大约1500米。远处的那个就是上篇文章详细介绍过的“大塔”,即大明塔,位置在内城的东南部城墙外侧;近处的这座名为“小塔”,是今天的主角。

辽中京双塔
这座小塔虽然是辽中京遗址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辽代所建,而是建于金大定年间(1163年)。金灭辽后,辽中京改为金北京路大定府,仍然是战略要地,金人在此建塔也就不足为奇了。小塔呈八角十三层,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高28米,比起大塔的80.26米要矮了不少,不过不要小看这座塔,它的砖雕艺术确是可圈可点的。

大小双塔

金代小塔
先从小塔的塔基看起,最下边是八角形青砖基座,上边的抹灰层已经剥落,基座上枋有垂云雕刻;基座上方为双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中每侧开两龛,龛中的雕像已无存,转角处雕有力士;上层须弥座亦有一层束腰,束腰每一侧龛中都雕刻一只狮子,转角处雕力士。

基座及双层须弥座
力士和狮子雕像为此塔最精彩之处,我们仔细欣赏一下。首先是下层转角的力士,呈跪姿,双手按住大腿根,用宽厚的肩背用力扛起上方的须弥座。头部虽已残破,但仍能看出他在屏气凝神,暗暗发力。

跪姿力士
上层转角处的力士呈站姿,膀大腰圆,双腿粗壮有力,牢牢钉在地上,右臂和双肩奋力托起塔身,左手攥拳,左臂青筋直冒,身后罩袍飘逸,颇有大义凛然之感。

站姿力士
龛中的狮子呈伏地状,呲牙咧嘴。怒目圆睁,鬃毛炸裂,浑身的肌肉都快要崩开,吼叫着扛起塔身。这雕工真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伏狮
须弥座上方置仰莲座,仰莲中央托起修长的塔身。塔身南、东、西、北四面开券形佛龛,龛中佛像已无存,拱券上方雕华盖;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四面雕双菩萨像,共八尊菩萨,菩萨像上方雕有飞天。华盖流苏雕工细腻,而飞天雕得稍显笨拙。

塔身

华盖

飞天
塔身之上为十三层密檐,首层檐由巨大的砖雕斗拱支撑,木椽子挑出塔檐。之上十二层密檐均为叠涩法砌筑。

密檐十三层
最上边是塔刹部分,塔顶攒尖,上置方形的小型须弥座,上承覆钵,钵体南向开佛龛,佛龛四周雕有云纹;覆钵上为方形平台,上置相轮十三天,然后是日、月和火焰收顶。实际上,塔刹就是一座完整的小型覆钵塔,非常漂亮。




这座金代小塔是辽中京遗址三处重要的地上遗存之一,塔形秀美,雕工传神,是珍贵的金代文物,也见证着宁城这片沃土在辽金时期的辉煌。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