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现的时间顺序为其起点,浅析古代城墙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编辑:admin 日期:2019-11-04 13:25:22 / 人气: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城墙就是坚硬的代表,是伴随人类成长进步的忠实伙伴。诚如大多数人的想法那般,城墙的确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明城墙作为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城墙代表,在南京这个六朝古都的发展沿革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此的地位,不禁令人对它产生了深深的好奇,那就请跟随笔者一同去了解一下城墙的成长经历吧。
何谓城墙?
城墙具体指的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由较为坚硬和具有填充性质材料构成的起维护作用的事物。它的主体部分有墙体、垛口、城楼、角楼、城门等。
城墙也有自己相濡以沫的一位可爱的小伙伴——护城河,这样的强强联合既保障了居民的生活,又深深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希冀。
浅谈中国城墙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城墙的最初诞生时期要追溯到奴隶制社会,由此开始不断完善和拓展的路程。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时间段格外的突出,那究竟是哪三个呢,就让我们一同去揭开这神秘的庐山真面目吧。
首先是奴隶制及封建早期。当时人类逐渐在群居生活中形成了固定的部落,因此如何更好地防御和抵挡凶猛野兽的侵扰成为了当时人们的心事,于是在逐渐的摸爬滚打中,原始的挖掘式战壕演变成为了城垣,防御功能就大大提升了,再然后就是周代的城池。
春秋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中曾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从其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对城池进行了面积的规划,自然而然的,围绕在城池四周的城墙的规模也就应运而生。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周代以后,封建等级色彩已经深入贯彻到国家生活中去,但是其体现在城墙历史中却凸显出滞后的现象。据相关专家考证,当时都城的建造并没有依照固化的具有强烈尊卑观念的原则。
或许,城墙在人们心中具有特殊的意味,以至于不愿让它沾染俗世凡尘的“规则”。
第二个阶段是封建中期,这个阶段的亮眼之处在于礼仪制度和防御功能两者的结合和拓展。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央集权的影响就逐渐扩大。这种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的观念影响着统治者的心理,他们认为要在国家的实际治理过程中体现出作为国家决策者和号令者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就在城墙的规模上下了功夫,这时期的城墙建造和城市的规划布局有着可以说是“唇寒齿亡”的关系。
因为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张,城市的布局逐渐采用棋盘状分布,内部道路也被精心设置成为更加合理科学的样子,因此在这种城市地位和重要性愈发显现的情况下,城墙也就愈加受到重视。其中统治者将仪式感和尊严性灌输到建造的过程中,小到选材,大到布局位置,都深刻地体现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和尊严。
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一发不可收拾,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隋唐以开宏的大国气势包罗万象,似乎有一种天下尽入吾彀的恢弘自信。这样的大国心态也体现在了城墙和城内道路的连接方面,城市布局以中轴线为重点进行尊卑化地处理,更凸显了皇权浓烈的威严性。且布局整体显示出严整大气的气质,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古代人的理想主义色彩,持之以恒地想要向梦寐以求的社会靠拢。
唐朝统治者以隋朝时期建立的大兴城为基础,加以完善和巩固,最终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长安城。在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流传着许多的名人轶事,因此,城墙已经演化为文化史上的重要象征或者说是人们的精神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的态势,在城市规划方面则更注重其防御力和筑城技术的突破性提升,且市坊制度的瓦解给城市规划注入了新鲜的发展可能性,由此城市的基本骨架设置从原先的较为呆板俗落的棋盘式改为了开放状态的街市,这一举措大大地增加了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这样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以里坊制为基础的理想化、规整化的城市结构”无法顺延。街坊间的住宅位置变得近了,有一种“我和你不再是天上和地下的遥远距离,而是面对面”的感觉。这就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于是乎,都城的道路上纷纷攘攘,达官显贵和寒门子弟进行了亲切的会晤。
在实际方向得到一定的拓展之后,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框架也就慢慢地丰富和成体系化发展起来,这种大趋势极大地影响着城墙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一个阶段是封建晚期及上个世纪。城墙发展到明清时代已经完成了从稚嫩走到成熟的蜕变,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解决城市发展与居民居住之间的矛盾,由此,统治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
进入上个世纪后,城墙的古老作用——保卫城市逐渐黯淡。因为火器和热兵器的普及化发展,城墙在作战方面的功效降低,这深刻地对城墙的发展提出了质疑,如何解决这种困境成为城墙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这期间,我国逐渐加快近代化的进程,在面对城墙和现代化的矛盾时,简单粗暴地采取了拆除城墙或者在城墙上多开城门两种举措,某种程度可以说,这两种举措都极大地破坏了城墙的整体布局。最著名的莫过于北京城墙的大规模拆除。现在的城墙基本分布在南京、西安等少数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都不见城墙的踪影。可以说,以现代的视野来看,城墙只仅仅作为文化古迹或者公园存在,它保卫城市的功能元素湮灭在历史中。
最后对城墙的演变做一个简单的结语
中国古城墙作为中国古代防御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初期和中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防御功能。作为军事方面的成员,在受到政治的影响后,逐渐沾染其的色彩,建造和选材中凝聚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尊卑有别的礼制色彩。就像事物发展的规律那般,从萌芽开始,逐渐蓬勃发展起来,最后或多或少会遇到瓶颈期。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加以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在谋求进一步发展或者说是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具有价值的部门,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在城墙的未来发展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赋予其新时代的新特点十分的具有现实意义。且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至关重要。就像我们平时生活,如果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计划表,学习和工作极容易没有没有目标。漫无目的地前行容易失去方向感,也不利于坚定信念。以此来看,将对城墙的喜欢作为一种心理,并升华为内心的光,做一个勇往直前的追光者。这样,追逐光而前行,哪怕会遇上黑暗和无助,但是总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一天。
因此,期待现有的城墙的保护事业愈发的系统和完善,也极其希望以城墙文化为内涵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在笔者看来,城墙文化中孕育着人们朴实和热情,以及希望能够好好生活,对于美好生活抱有希望息息相关。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