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从推倒实验室的“墙”开始

编辑:admin 日期:2018-09-27 10:03:24 / 人气:

■教改风景线 关注本科教学改革
湖南农大推动实验室教学资源共享,引领学生尽早走进田野——
改革,从推倒实验室的“墙”开始
在实验室里用一周时间观察小麦从种子到胚芽的生长全过程;在户外用光合测定仪做光合作用的活体实验;在洞庭湖边几百万亩的南荻生长基地里了解生物链……
一项推动基础学科进入田野的本科教学改革,在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持续推进已有十数年。这些年,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涉农生物学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面向农户的技术指导为例,从前多以静态、共性、按农时发放图谱为主,“现在不一样了”,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肖浪涛说,农户遇到问题,随时会发微信过来,寻求点对点的指导。而因为阳光、温度、水分、气候、施肥等条件的不同,常常会导致同一问题在不同地域会有不同解决方案。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农’,还要有较强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肖浪涛说,“‘生物学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农业特色不鲜明’的教学传统迫切需要改革。”
改革第一步,便是推倒院系间实验室的“墙”。
生物学是学校所有涉农专业的基础课程,所有的基础实验皆包含在内。但曾经的状态是,基础实验课分散在七八个院系教研室完成。“教师、教室、仪器、教学资源甚至排课都是割裂的。”由肖浪涛领衔的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牵头后,团队将各实验室之间的“墙”全部推倒,以多维协同模式整合各院系资源,授课则统一集中在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百间教室,一学年完成26万人时数实验,教师、仪器、教学资源全部实现共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示范中心原负责人蔺万煌说,这样学生、教师都能少跑路,教务处排起课来也省事。示范中心与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备共享,以往一些仅供教师和博士生使用的高端仪器设备,现在本科生也有机会用上。
当第一道“墙”被推倒,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快显现。
停用理论课原有教材,新编订的教材虽然厚度只有原来的1/4,但大量涉农案例的引入,反而更加凸显特色。随着视频公开课、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的丰富,以及学校各级生物学教学实践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全面开放,学生实现随人、随时、随地、随设备进行学习与实践。
实验课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只需半天即可完成的验证性小实验大量压缩,增加时长一天、半周、一周的综合性、创新性大实验;授课方式由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转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数颗小麦种子,自己清理、消毒,送培养室发芽,观察加入不同浓度激素后种子生长速度的异同,从实验设计、操作到数据统计、报告撰写,“一周的时间,我的心全扑在这些种子上。”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许金科说,“守着它们长大,很神奇。”
“看着几百万亩七八米高的南荻,再想想实验室里盆栽的、高不过两米的南荻,那种震撼实在太大了。”大一时便加入课题组、跟着导师前往洞庭湖做实地调研的学生刘庆洋回忆道。
“类似超过半天的基础实验,以前在本科教学中是没有的,更不要说带他们到田间地头做实验。”肖浪涛说,综合大实验的加入,相当于对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此外,学生从大一起,即可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课题组,打通了本硕层次人才培养的衔接通道。
推倒实验室与外界的“墙”,让本科生进入田野的时间提前,“更是培养他们‘三农’情怀的有效途径。”肖浪涛说。
近几年,湖南农大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陆续有1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奋战在一线涉农岗位,其中大学生村官22名。他们一到岗就能较好地服务“三农”,不再像往年需要2至3年左右的适应期。这其中,还涌现了带领农民致富的全国劳动模范李常水,创办公司帮助藕农解决销售难题、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的彭思华等一批双创典型……他们热爱乡村、扎根乡村,成为服务“三农”、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26日第3版
(责编:刘黎(实习生)、熊旭)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